​高考语文巧复习:文言虚词小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文言文 小故事 ​高考语文巧复习:文言虚词小故事

​高考语文巧复习:文言虚词小故事

2024-03-23 07:2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二、何

1.疑问代词:

(1)作宾语,“什么、哪里”。何+动词/介词构成动词/介词的宾语后置。例:大王来何操?

(2)作谓语,“为什么”。后常与“哉、者、也”等连用,用于询问原因。例:余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为之,何哉?

(3)作定语,“什么”。何+名词。例:何人?何物?何时?何地?何事?

(4)做主语,“什么”。例:何谓阁子也?

2.副词:

(1)程度副词,“多么”。何+形容词。例:开国何茫然?

(2)疑问副词,“怎么、为什么、何必”。何+动词,位于句首。例:何不按兵束甲。

3.固定结构:

(1)何如:“怎么样、怎样”,等同于“奈何、若何”。

(2)无何:不久、没多久。

(3)何以:即“以何”介宾短语,“拿什么、凭借什么”。

(4)何乃:怎能。

(5)何之:等于“之何”,译为“到什么地方”,此处“之”作动词“到”。

“徐公何(1)能及君也?”本谬也,然其妻如此言者,何(2)也?其所据何(3)为?原其理,乃爱之深也。嗟乎,情之误,何(4)其大也!然何(5)人能忘情耶?何以(6)除此弊,望君教我以良策,何如(7)?

(1)副词,用在动词前,表疑问,怎么。(2)疑问代词,表原因,后面常带语气助词“哉”“也”;相当于“为什么”、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原因”。(3)代词,做宾语,什么。(4)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深,相当于“多么”。(5)代词,做定语,相当于“什么”。(6)即“以何”,介宾短语,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,相当于“拿什么”、“凭什么”。(7)即“如何”,表示疑问或反问,相当于“怎么样”、“怎么办”。

译文:“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?”(这样说)本来是错误的,但他的妻子这样说,为什么呢?她依据什么(才这样说)呢?推究其中的道理,(是)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。哎,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!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?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,希望您能教给我(一个)好办法,怎么样?

三、乎

1.句末语气助词

(1)表疑问语气,译为“吗、呢”。例:壮士,能复饮乎?

(2)反问语气,答案明确在句中,译为“吗、呢”。例: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

(3)猜测语气,译为“吧”。例:其皆出于此乎?

(4)感叹语气,译为“啊、呀”。【形容词+乎】

例: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。(宜:适宜的,正确的。)

(5)作词尾,译为“地、……的样子”。【乎+形容词/副词】例:浩浩乎如凭虚御风。

(6)在句中的停顿,不译。例:于是乎书。(对于这本书。)

2.介词:相当于“于”,多位于句中,译为“在、比、对、对于、于”。【乎+名词/代词】例: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

王之好乐甚,则齐国其庶几乎(1)。然吾曾见一人,其家世代捕蛇,多人死乎(2)是,而操此业不辍,问其故,曰:“可塞赋敛也。”嗟乎(3),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(4)!而王胡为乎(5)好乐甚?若王专于理事,必恢恢乎(6)而有余,则王之所为其胜乎(7)好乐者也。臣之驽顿,所言者谬,王能谅之乎(8)?

(1)句末语气助词,表揣测,相当于“吧”。(2)介词,相当于“于”,“在”。(3)(4)句末语气助词,表感叹,相当于“啊”“呀”。(5)句中语气助词,表停顿。(6)形容词词尾,相当于“……的样子”、“……地”。(7)介词,表比较,相当于“比”。(8)句末语气 助词,表疑问。

译文: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,那么齐国治理得(也)差不多了吧。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,他家世代捕蛇,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,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,问他原因,(他)说:“(捕蛇)可以应付赋税啊。”哎,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!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?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,一定会游刃有余的,(这样的话)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。为臣愚钝,所说的话难免有误,大王能原谅我吗?

四、乃

(1)代词。你(们),你(们)的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伶官传序》)

(2)副词。

①表承接。就,便,即。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(《春夜喜雨》)

②表时间间隔之长。才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,然后乃求谋臣,无乃后乎?(《勾践灭吴》)

③表意外。竟然,却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(《石钟山记》)

④表判断,相当于“是”“本是”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(《陈涉世家》)

(3)连词。

①表承接。于是,就。乃瞻衡宇,载欣载奔。(《归去来兮辞》)

②表转折。却,反而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,少益耆食,和于身也。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

推导提示“乃”主要有两个意义:一是代词“你”,一是连词“于是,就”。

成语助记何其相似乃尔 胜败乃兵家常事

尝闻放翁志节,毕现《示儿》,乃(1)读之。至 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(2)翁”一句,大为感佩,乃(3)忠贞之士也!然亦有人不齿,乃(4)曰:“此徒沽名耳。”众人质之以理,其辞穷,乃(5)不得已而谢。原其言,炒作乃尔(6),无乃(7)自高耳。

(1)副词,表承接,于是。(2)代词,用作第二人称,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(3)副词,表判断,相当于“为”、“是”、“就是”。(4)副词,表转折,相当于“竟然”、“却”。(5)副词,表条件,相当于“才”。(6)复音虚词,相当于“样子”。(7)复音虚词,表猜测,相当于“恐怕……吧”。

译文: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,全都表现在《示儿》这首诗里,于是读了读它。读到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这句,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,(陆放翁)(真是)忠诚正直的臣子啊!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,竟然说;“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。”大家向他询问道理,他无话可说,才不得不道歉。推究他说的话,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(的名气)吧。

五、其1.代词

(1)第三人称代词:

a.领属关系,作定语,译为“他的、它的、他们的”。【其+名词】

例: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

b.一般代指人,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,译为“他、他们”。【其+动词/形容词】

例:其闻道也亦先乎吾。

(2)第一人称代词,可作定语或主语,译为“我(的)、自己(的)”。

例: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

(3)指示代词

a.远指,作定语,译为“那、那些”。【其+名词】例:则或咎其欲出者。

b.近指,作定语,译为“其中的、其中、这些”。【其+数词】

例: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。

2.语气副词

(1)反问语气,译为“怎么、难道”。例:其孰能讥之乎?

(2)猜测语气,译为“恐怕、或许、大概、可能”。例:其皆出于此乎?

(3)祈使语气,表示委婉、期望、命令或商量,译为“可(要)、还是、一定(要)”。

例:汝其勿悲。(你一定不要悲伤。)

3.连词

(1)表示选择关系,译为“是……,还是……?”

例: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?

(2)表示假设关系,译为“如果、假设”。例:其若是,孰能御之?

4.音节助词:起调节音节的作用,可不译。例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
5.固定结构

【何其】译为“多么”。例: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

狐谓狼曰:“羊肉其(1)鲜乎!君其(2)有意,叼其(3)一而啖之,得饱其(4)口福。”狼曰:“其(5)如猛犬何?”狐间于犬曰:“羊数詈言,其(6)言不堪入耳,君乃无所怒,其(7)无闻邪,其(8)畏主人邪?及其(9)嬉逐,愿为一雪其(10)耻。君其(11)许之!”犬笑曰:“欲加之罪,其(12)无辞乎?”犬乃悟狐之野心,知路曼曼其(13)修远矣,护羊愈谨。狐与狼遂去。

(1)副词,表揣测语气,大概、或许。(2),连词,表假设,如果。(3)指示代词,其中的。(4)第一人称代词,自己的。(5)副词,加强反问语气,又。(6)第三人称代词,他的。(7)(8)连词,连用,表选择,是……还是……。(9)第三人称代词,它们。(10)指示代词,那种。(11)副词,加强祈使语气,表希望、要求,相当于“一定”、“还是”。(12)副词,表反问语气,难道、怎么。(13)音节助词,起调节音节作用,不译。

译文:狐狸对狼说:“羊肉真鲜美啊!”您如果想尝一尝,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,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。狼说:“那如何对付猛犬呢?”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:“羊好多次说你坏话,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,您却一点不生气,是没听到呢,还是害怕主人呢?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,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。希望您答应我!”猛犬笑着说:“想要给他加上罪名,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?”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,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,守护羊群更加谨慎。狐狸与狼就离开了。

六、且1.连词

(1)递进关系,译为“而且、并且、况且、再说”。

例:a.且立石于其墓之门。(而且)b.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。(况且)

(2)让步关系,译为“尚且、还”。(先让步,再推进一步)

例: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

(3)并列关系。标志:

a.“形容词+且+形容词”译为“而且;又……又……”

例:“清且浅。”译为“又清又浅。”

b.“动词+且+动词”译为“而且;一边……一边……”

例:“笑且入。”译为“边笑边入。”

2.副词。标志:主语+且+谓语。

(1)表动作行为的暂时,译为“暂且、姑且”。(且+动词)

例:且偷生。且放白鹿青崖间。

(2)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,译为“将要、将”。(且+动词)

例:不出,火且尽。

(3)表示数目接近,译为“将近、几近”。(且+数词)

例:年且九十。

3.固定结构

(1)且夫:句首发语词,下文是进一步议论,译为“况且、再说”。

例: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

(2)且如:译为“就像”。例: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。

“存者且(1)偷生,死者长已矣”,此岂石壕一地,中晚唐王朝尽然耳。若此,帝尚每日笙歌,且(2)委政不佞之人,则李唐且(3)亡,必矣。且夫(4)志士且如(5)河水清且(6)涟矣,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。纵有“死且(7)不避,卮酒安足辞”之豪气,无用武之地,亦何用?

(1)副词,暂且、姑且。(2)连词,表递进,而且、并且。(3)副词,将要。(4)复音词,用在句首,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,况且,再说。(5)复音词,就像。(6)连词,表并列关系,又。(7)连词,表让步关系,尚且、还。

译文:“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,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。”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?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。(国家治理得都)像这个样子(了),皇帝仍然每天玩乐,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,因此李唐将要灭亡,(是)一定的了。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,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。纵使他有“连死都不躲避,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”的勇气,(却)没有用武之地,又有什么用呢?

七、若

1.代词:第二人称代词,译为“你、你的、你们、你们的”。

例:吾儿,久不见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。

2.连词

(1)表假设,译为“如果、假如”。例:若据而有之,此帝王之资也。

(2)表选择,译为“或、或者”。例:以一万若一郡降者,封万户。

3.助词:若+形容词/副词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;的;地”。(不常见的用法)

4.动词

(1)译为“像、好像”。例:天涯若比邻。

(2)译为“及、比”。例:徐公无若君之美也。

5.固定结构

(1)若夫:用于段首,另起话题。译为“要说那、像那;如果说到”。

例: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。

(2)若何:译为“怎么样”。例:以闲敝邑,若何?

(3)若干:约数之词,相当于“几许、多少”。

(4)若定:心中有数,从容不迫。例:指挥若定。

“若(1)为化得身千亿,散向峰头望故乡。”奇哉!若(2)人之思,若(3)天惊石破,花开铁树,非若(4)等凡人可及也,吾亦如此。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,若(5)龙之一爪也。

若夫(6)常人思乡,常望月怀远,登高作赋,若(7)柳子厚则不然,以超人之思,抒难抑之情,绝矣。

(1)连词,表假设,如果。(2)指示代词,此,这个。(3)副词,表推测,好像。(4)第二人称代词,你。(5)连词,相当于“或”。(6)和“夫”连用,构成复音虚词。句首语气词,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,表示转换,有“在说”、“至于”的意思。(7)连词,表示另提一件事,相当于“至”、“至于”。

译文:“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,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。”(真是)奇妙啊!这个人的想象,(就)像石破天惊,铁树开花一样,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。我也是这样。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。

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,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,(或者)登上高处吟诗作赋,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,(他)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,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,绝了。

八、所

1.助词

(1)【所+动词】构成名词性的“所”字结构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的”字结构,可不译。

例:我所欲也。师之所存也。

(2)与“为”相呼应,构成“为……所”的格式,表被动。

例:若属为所虏。为仲卿母所遣。

2.名词,译为“处所、地方”。例: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——这个地方,你母亲曾经站过。

3.【数词+所】表约数,译为“上下、左右”。例: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。

4.固定结构

(1)所以:a.表凭借,“用来……的”。例: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b.表原因,“……的原因”。例:所以遣将守关者。

(2)所谓:译为“所说的”。例: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

(3)所在:a.译为“到处”。例:所在皆是也。b.译为“所在之处”。

“吾所以(1)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”,蔺相如此言,足使之为天下所(2)钦。以其所(3)居位,能如此,岂他人可及?察其言,观其行,知其非所以(4)沽名钓誉矣。与之相伯仲者,信陵君也,其于众人广坐之中,不宜有所(5)过之时,前访朱亥,其度岂常人哉?此二人皆所(6)以教人向上者也。

(1)助词,与“以”构成固定复音虚词“所以”,表原因,相当于“……的原因(缘故)”。(2)助词,与“为”构成固定结构“为……所……”,表被动。(3)(5)助词,“所+动词”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,表示“……的人(事物、地方、情况)等”。(4)(6)助词,与“以”构成固定复音虚词“所以”,可译为用来……,……的方法(途径、手段)。

译文:“我这样做的缘故,(是)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。”蔺相如的这句话,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。凭借他所居的官位,能够这样说这样做,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?仔细研究他的言行,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。与他不相上下的人,是信陵君。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,不应该有过访(朋友)的事情的时候,前去拜访朱亥,(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),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?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。

九、为

①读wéi时

1.动词

(1)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。可译为“做、担任、成为、认为、创作、写……”

例:因为长句。——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。

(2)作判断动词,译为“是”。例: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

(3)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,译为“等到、当”。例:为其来也。

2.介词: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。例:吾属今为之虏矣。

3.语气助词:放在疑问句的末尾,表反诘语气,译为“呢、吗”

例:奚以九万里而南为?何辞为?【标志:带有“何……为?”或“奚……为?”的句子】

②读wèi时,只作【介词】

(1)表动作、受益的对象。译为“给、替”。

(2)表动作、行为的对象。译为“向、对、同、跟”。例:为公子泣。

(3)表动作、行为的原因。译为“因为、由于”。例: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

“天行有常,不为(1)尧存,不为(2)桀亡。”此为(3)至理,当为(4)世人言之,切勿使之为(5)巫所惑。巫者,以诡为(6)业,其所为(7)皆为(8)利也。故为(9)其来也,即斥之以此理,彰其用心。为(10)天下除残去秽,乃吾辈本分,何辞为(11)?

(1)(2)介词,表动作、行为的原因,相当于“因为”。(3)非虚词用法,动词,是。(4)介词,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相当于“对”。(5)介词,与“所”构成固定结构“为……所……”,表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(6)(7)动词,作为,做。(8)介词,表动作、行为的原因,相当于“为了”。(9)介词,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时间,相当于“当”、“等到”。(10)介词,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替代,相当于“给”、“替”。(11)句末语气助词,表示疑问或反诘,相当于“呢”。

译文:“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,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,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。”这是真理,应当对世人说说它,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。巫师,拿骗人当职业,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。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,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,揭露他的用心。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,(这是)我们的分内之事,为何推辞拒绝呢?

十、焉

1.代词

(1)作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之”,译为“他、他们、它们”。【及物动词+焉】

例:犹且从师而问焉。

(2)疑问代词,译为“哪里、怎么”。【焉+动词】例:且焉置土石。

2.语气助词(句子成分完整)

(1)句末语气词,表示陈述、疑问、反诘、感叹语气,译为“了、啊、呢”。

例:万钟于我何加焉!

(2)句中语气词,表停顿,不译。例: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。

(3)作句尾,相当于“然”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【形容词/副词+焉】

例:盘盘焉,囷囷焉。

3.兼词:等同于“于之、于此、于彼、于是”(在其中、从这里、在那里、从这里)

【位于句末或不及物动词后面,可将“焉”提前作状语】

例:风雨兴焉 === 风雨焉兴 (风雨从那里兴起)

秦军过崤山间,见峭峭焉(1),狭狭焉(2),未料有伏焉(3),将士虽全力以搏,无奈进退不能,少焉(4),死之殆尽,故致大败。于是余有叹焉(5),骄而轻敌若此,焉(6)能不败?万军于之何加焉(7)?但以其傲,斥焉(8),则必无颜世上矣。

(1)(2)形容词词尾,约同于“然”,相当于“……的样子”。(3)兼词,相当于“于彼”,在那里。(4)句中语气助词,表示停顿。(5)语气助词,不译。(6)疑问代词,怎么,哪里。(7句末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呢”。(8)代词,相当于“之”,他们。

译文:秦军路过崤山,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,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,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,无奈进退两难,不久,差不多都战死了,所以导致大败。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,如此骄傲轻敌,怎么能不打败仗?(即使)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?就因为他们骄傲,斥责他们,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。

十一、也

1.句末语气词

(1)表示判断语气。例: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

(2)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。例:雷霆乍惊,宫车过也。

(3)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,有时也用在句中。例:古之人不欺余也。

(4)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。例: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,谁得而族灭也。

(5)表示祈使语气。例: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(此处“其、也”均表祈使语气)

2.句中语气词:用于句中,表示语气停顿。例:其闻道也亦先乎吾。

“师道之不传也(1)久矣,汝何以能复之也(2)?”“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(3)。”“汝之言,金玉也(4)。汝之心胸,吾辈何能及也哉(5)!”

(1)句中语气助词,表停顿,舒缓语气,引起下文。(2)句末语气助词,表疑问或反诘语气。(3)句末语气助词,表肯定语气。(4)句末语气助词,表判断语气。 (5)句末语气助词,与“哉”连用,表感叹语气

译文:“从师的风尚不流传(已经)很久了,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?”“我将劝勉并监督(大家和我一起)来践行它。”“你的话,如同金玉;你的心胸,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!”

十二、以

1.介词

(1)表工具,“拿,用”。例:愿以十五城请易壁。

(2)表所处置的对象,“把”。例:操当以肃还付乡党。

(3)表凭借,“凭,靠”。例:久之,能以足音辨认。

(4)表原因,“因为、由于”。例: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(5)表时间或处所,“于、在、从”。例:以八月十三斩于市。

(6)表凭借,“按照、依照、根据”。例:余船以次俱进。

2.连词(用法与“而”基本相同,但不表转折)

(1)表并列或递进,“而、又、而且、并且”。例: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

(2)表承接关系,译为“而”或者不译。例:侧盾以撞。

(3)表目的关系,“而、用来、来”。例: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

(4)表因果关系,“因为”。例: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

(5)表修饰关系,译为“而”或不译。例:拥火以入。(动词+以+动词)

3.助词,作语气助词,起调节音节的作用。例:固以怪之。

4.动词,“任用、认为”。例:皆以(之)美于徐公。

5.副词,“已经”(时间副词)。例:日以尽矣。

6.名词,“缘由,原因”。例:良有以也。

7.固定结构

(1)以为:a.认为;b.把……当作、把……作为。例:虎视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

(2)以是/是以,“因此”。例:余是以记之。

(3)“有以”和“无以”,译为“有什么办法用来……”和“没什么办法用来……”

▲ 关于“以”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。

1.作介词。标志:“以”+名词/代词/数词。

2.作连词。“以”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/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,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。例:拥火以入。夫夷以近。

“秉烛夜游,良有以(1)也。”若以(2)己美于潘安,则出无伤;否则,以(3)吾之容现于当衢,则恐惊人。故自当以(4)书卷为伴,弃险以(5)远则不敢至之怯,慕“拥火以(6)入深穴”之勇,醉“木欣欣以(7)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”之美…… 畅游书海以(8)极夫天地之乐,如此,以(9)帝位予我,亦弃之也, 岂以(10)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?以(11)吾有如此之意,故方能长享逸乐。吾虽以(12)康熙六年至京师,然终未以(13)权贵交。以(14)上乃吾心之剖白,希汝能察之,故不必有“贤不见用,忠不见以(15)”之叹。

(1)名词,原因。(2)动词,认为。(3)介词,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、依据的工具、方法及其他,凭借。(4)介词,把。(5)连词,相当于“而”,表并列。(6)连词,相当于“而”,表承接关系。(7)连词,相当于“而”,表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和中心词。(8)连词,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“来”。(9)介词,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(10)介词,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”、“因为”。(11)连词,表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。(12)介词,引进动作、行为发生的处所,可译为“在”。(13)介词,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可译为“跟”、“和”。(14)助词,与“上”组合,表界限或范围。(15)动词,可译为“用”。

译文:“古代的人秉烛夜游,的确是有原因的啊。”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,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;否则,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,就恐怕要吓到人了。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,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,仰慕“拿着火把进入深穴(探险)”的勇气,陶醉在“树木欣欣向荣,泉水缓缓流动”的美景之中……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,像这样,(即使)把皇帝的位子给我,我也会弃之不顾的,难道(我会)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?(正)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,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。我虽然在康熙六年(就)到京城(了),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。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,希望你能体察,因此没必要有“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”的感叹。

十三、因

1.介词,可根据语境译为“依照,根据;依靠,凭借;趁着;通过,经由;因为,由于”。

【因+名词/代词+动词】例:因击沛公于坐。(趁机)

2.连词

(1)表承接,译为“于是、就、便”。例:秦军解(通“懈”),因大破之。

(2)表原因,译为“因为、由于”。例:因造玉清宫,伐木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

3.动词,译为“沿袭”。【因+名词,构成动宾关系】

例:蒙故业,因遗策。(此处的“蒙”和“因”都译为“沿袭”)

4.名词,译为“机会”。例:于今无会因。(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。)

因(1)能授官,不以门第取人,且不因(2)旧制,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(3)。其常因(4)人不备,袭取之,如乌巢焚粮。此一役,动摇袁绍军心,因(5)乘势击破之,成官渡大捷。此亦因(6)许攸之力而得。途经绍墓,因(7)守冢至前拜祭。其量岂常人可比?因(8)此其得众人之心,以一天下。因(9)其有非常之量,故能就非凡之业。

(1)介词,根据,依靠,凭借。(2) 动词,沿袭。(3)名词,原因。(4)介词,趁着,趁此。(5)副,于是,就。(6)介词,凭借(7)介词,经由,通过。(8)介词,因为。(9)连词,连接分句,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,表示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。

译文:根据才能授予官职,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,而且不沿袭旧制度,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。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,突袭击败他们,例如乌巢火烧粮草。这一次战役,动摇了袁绍的军心,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袁绍,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。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。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,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。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?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,从而统一天下。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,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。

十四、于

1.介词

(1)译为“在,从,到”。例:乃设九宾礼于庭。

(2)译为“在……方面;从……中”。例: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

(3)译为“由于”。例:业精于勤,荒于嬉。

(4)译为“向,对,对于”。例: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

(5)译为“被”。【表被动:(见)+动词+于】例: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

(6)译为“与,跟,同”。例: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

(7)译为“比”。【表比较:形容词+于】例:孔子曰:苛政猛于虎。

2.固定结构:于是

(1)相当于“于+此”,译为“在这时;在这种情况下;对此;从此;因此”。

例: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。(在这时)于是余有叹焉。(因此)

(2)连词,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,与现代汉语“于是”相同。

例: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。

“黄鸟于(1)飞,差池其羽”,何其美也。然于(2)吾等,则久别矣。自十年前偶见之,于(3)今已十载,未睹其姿。今造林还草,生态渐复,黄鸟复见,其鸣之美则倍于(4)昔,吾乡之美誉于(5)四方。于是(6)吾有叹焉。然畅饮抒怀,陶然于(7)是, 不亦乐乎?

(1)助词,动词词头,不译。(2)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,对于。(3)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,到。(4)介词,引进比较的对象,表程度的比较,比(5)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表示被动,被。(6)与“是”构成复音虚词“于是”,相当于“对此”。(7)介词,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,在。

译文:“黄雀缓缓地飞,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”,多么美好啊。然而对于我们来说,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。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,到如今已经十年,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。如今造林还草,生态渐渐恢复,黄鸟又可以见到了,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。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。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,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,不是我杜撰的。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,陶醉在这里,不是很好吗?

十五、与

1.介词

(1)译为“和、跟、同”。例:未得与项羽相见。

(2)译为“给、为、替”。例: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。

(3)译为“比、和……比较”。例: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。

2.连词,译为“和、同、跟”。【与+名词/名词性短语】

例:然谋士与爪牙之士,不可不养而择也。

3.句末语气助词,表示感叹或疑问,通“欤”。例:无乃尔是过与。

4.动词,可译为“结交;亲附;同意;援助;参加;等待;给予”。

例:元载多与之金帛。(给予)

▲ “与”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判断方法

1.介词:①“与”前面是动作的发出者,后面为涉及对象;②前后有主次之分;③“与”前有能愿动词或状语——例:她不与他去。(“不”为否定副词,作状语,此时“与作介词”。)

2.连词:①“与”前后词语可并列成一个成分;②前后位置可互换,即前后两者无主次之分。

朝过夕改,君子与(1)之,吾亦赞同。然今人与(2)古人孰智,庙堂与(3)坊间之识,相去甚远。为国者,与(4)清廉之君子,离奸佞之小人,身体力行,事乃成。今恩足以及外夷,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,独何与(5)?吾等与(6)君建言,又恐君自与(7)吾复算耳。

(1)动词,赞许。(2)与“孰”组成文言固结构“与……孰……”,相当于“跟……比较,哪一个……”。(3)连词,表并列,和,跟,同。(4)动词,结交,亲附。(5)通“欤”,句末语气助词,表疑问,呢。(6)介词,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,相当于“为”。(7)介词,和,跟,同。

译文:(一个人如果)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,(那么)君子就会赞许他,我也赞同。但是,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,(对此)朝廷与百姓的认识,相差很大。治理国家的人,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,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,(凡事)以身作则亲身实践,事业才会成功。如今(您的)恩德足以惠及外邦,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,(这)唯独是为什么呢?我们给您提建议,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。

十六、则

1.连词

(1)承接关系,译为“就、便”或“原来是、已经是”

例:金就砺则利。(就)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。(原来是)

(2)假设关系,译为“假设、如果”,“那么、就”【后常接结果】

例:入则为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。

(3)并列关系,译为“就”或不译。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“则”连用或句式相仿】

例: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

(4)转折关系,译为“可是、却、但是”。例: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

(5)选择关系,常和“非,不”相呼应,译为“不是……,就是……”。

例:非死则徙尔。

2.副词:表判断,译为“就是”。例: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
3.名词:译为“法则、准则、榜样”。

4.动词:译为“效法”。

“此则(1)岳阳楼之大观也”,道出岳阳楼之美,然岳阳楼之闻名,非徒借此也;若如此,则(2)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,何独显其名?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,文播寰宇,则(3)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?当世之风,位卑则(4)足羞,官盛则(5)近谀,范氏则(6)不然,高唱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之调。友人被贬,未别离去,及至河边,则(7)已在舟中矣,足见其性情之笃。

(1)副词,表示肯定,起强调、确认作用,可译为“就是”,“是”。(2 )连词,表让步转折关系,用在前一分句,可译为“倒是”。(3)连词,表示条件、假设关系,用在后一句句首,表示叙述的事、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,可译为“那么”“那就”“就”。(4)(5)连词,并列,两个或两个以上的“则”连用,每个“则”字都用在意思相对,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,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。译为“就”,或不译。(6)连词,转折,可译为“却”(7)连词,表承接,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,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,译为“原来是”“原来已经”。

译文:“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”,(这句话)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,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,并非只凭借这个;如果这样,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(建筑)多了,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?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,文章散布天下,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?当今的风气,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,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。范希文却不是这样,高唱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调子。(他的)朋友被贬官,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。等到(他)知道了,急忙追赶到河边,朋友已经在船上了,可见他性情的忠厚。

十七、者

1.助词

(1)指人、事、物、时、地等,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译为“……的”、“……的(人、东西、事情)”【动词/形容词+者——构成名词性短语】例: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。

(2)【数词+者】译为“……个方面;……样东西;……件事情”。例:或异于二者为之。

(3)用作“若、似、如”的宾语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例: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

(4)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,相当于“的”。例:马之千里者。

(5)放在主语后面,引出判断,不必译出。例: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(6)用在“今、昔”等时间词后面,不必译出。例:古者以天下为主,君为客。

(7)放在分句的句末,引出原因。例: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

2.语气词。放在疑问句的句末,表示疑问语气等,可译为“呢”。例: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

▲ “者”定语后置的标志:

1.【之+定语+者】例:马【之】千里【者】。

2.【而+定语+者】例:缙绅【而】能不易其志【者】。

李白者(1),诗仙也。为当国者(2)所拒,遂游于此山。今者(3),山中与幽人对酌,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。力士脱靴,国忠捧墨,诗讽杨妃,此数者(4)乃其得罪之源,亦其个性之抒扬,故虽仕途失意,仍不辍伟志,发之于诗,其诗传于后世者(5)不可胜计,遂就其万世英名。

(1)助词,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,起提顿作用,不译。(2)助词,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,组成名词性短语,指称上文所说的人、事、物,译为“的人”“的事”“的东西”“的想法”“的做法”。(3)助词,放在时间词之后,起语气助词作用,不译。(4)助词,放在数词之后,可译为“……方面”“……样东西”“个”“样”之类。(5)助词,定语后置标志。

译文:李白,是诗仙啊。被统治者拒之门外,就在这座山中游赏。如今,(他)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,是(为了)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。让高力士为他脱靴,让杨国忠为他捧墨,写诗讽刺杨贵妃,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,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。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,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,(并)在诗歌里抒发出来,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,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。

十八、之

1.代词【动词+之】

(1)第一人称代词,译为“他、她、他们、它们”,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、二人称。

例:然语之,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。(第二人称)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。(第一人称)

(2)指示代词,译为“这、这些”。【之+名词】例:之属。之类。

2.助词

(1)作结构助词,于定语和中心词间,译为“的”。【之+名词/名词性短语】

例:是谁之过与?

(2)放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不译,去掉“之”后句意无变化。

【主语(名词/代词)+之+谓语(动词/形容词)】例: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

(3)宾语前置标志。于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时,放在谓语动词前面,不译。

【宾语(名词)+之+谓语动词】例: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

【宾语前置句式:“其……之谓乎”、“何……之有?”】例:何陋之有?(译为有何陋?)

(4)定语后置的标志,无实意,不译。【中心语(名词)+之+定语+者(可省略)】

例:马之千里者。(千里马者。)筋骨之强。(强筋骨)仰观宇宙之大。(仰观大宇宙)

(5)音节助词,凑足音节,不译。【时间副词/不及物动词+之】例:顷之,烟炎张天。

(6)补语的标志,可译为“得”。(补语示范:这花美极了。“极了”就是补语。)

例:以其求思之深。(因为他思考得深入。)

3.动词:译为“到……去”。【之+地点名词】例:杳不知其所之也。

一僧欲之( )南海,询于唐僧,久之( ),唐僧不之( )应。其独往,其待也与?均之( )二策,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,夸之( )于唐僧:“此何难之( )有?”唐僧曰:“汝之( )百折不挠,实可钦佩。然汝之( )言亦过矣,君将骄而笑之( )乎?”

(1)动词,可译为“到”、“往”。(2)助词,调节音节,用在时间词后,不译。(3)代词,可译为“他”。(4)指示代词,表近指,可译为“这”。(5)代词,可译为“这件事”。(6)助词,宾语前置标志,不译。(7)助词,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不译。(8)结构助词,可译为“的”。(9)人称代词,表第一人称,可译为“我”。

译文: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,向唐僧询问(打算邀请他同去),过了很久,唐僧也不回应他。是独自去呢,还是等待(唐僧答应他一起去)呢?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,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,(回来后)向唐僧夸耀说:“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?”唐僧说:“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。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,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?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